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森工 -> 发展历程 -> 森工大事
春风染绿万重山
2017-05-27    余冬钰    森工总局新闻中心
  1977年冬,著名的作曲家王立平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带岭、五营、新青林业局,趟着没膝的大雪深入到采伐作业点。在“顺山倒”的号子声中,他看到一棵棵参天大树倒下,成为运往祖国各地的一列列木材。他在为林业、为林业工人自豪的同时,也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忧虑:青山能够常在吗?
  老艺术家的担心成了黑龙江森工林区在八十年代末遭遇的现实。
  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森林调查显示:1950年森林蓄积量19亿立方米,1980年下降到153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1950年约为412%,1969年为378%,1985年是336%。黑龙江森工40个林业局中绝大多数陷于了经济危困、可采资源枯竭的“两危”境地。森工林区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牺牲。
  对于砍树的人和被砍的树来说,悲壮和惨烈也许就是一种宿命,为此付出的代价到底有多沉重,即使到了今天,我们未必就全部看得清楚。但在林区人眼里,国家的利益从来都是高于一切的。1992年,森工总局党委召开了全系统营林工作会议,确定了加速资源培育的工作目标,推动了营林工作的大发展。1998年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使森工的营林事业更入佳境。
  由“重采轻育”、“重取轻予”的生产模式转变成“抚育并重”、“森林经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和产业实践,由“伐木工”转变成“播种人”。林区的转身是艰难的。一旦转身以后,便有着异样的光彩。森工林区治危兴林和天保工程实施取得的巨大成就、趟出的发展道路、显示的鲜活经验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巨大震撼。
  在产业变革的前进脚步声中,喷着蒸汽的森林小火车悄然退出了林区交通运输的历史舞台,成为文化馆中的陈列或森林观光游中的新项目;伐木工人扔掉从前的采伐工具,扛起了锄头、铁锹,在昔日被他们剃成了“光头”的荒山上植树造林,撒播下绿色和希望的种子,勇敢承担起林业生态脊梁的坚强使命——这昭示着辉煌的伐木时代的行将终结和一个全新的资源培育时代的开始。
  在林口局,许多人都会充满感情地提起那一串当年的育林功臣的名字:霍璞、刘建、庞福利、王立明、邵云凤、孙天经、赵学海、侯乃生、舒凤梅……继打造出全国首个百万亩人工林后,林口人握起接力棒,克服育林基金欠拨半个亿的困难,于2000年实现了造林200万亩的宏大目标。200811月,在国家林业局和总局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全国国有林区唯一一个《人工林优质高效森林经营示范项目》在林口林区全面启动,对红松人工林优质高效培育、落叶松人工林优质高效培育、云杉人工林改培生产林、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疏伐等四个树种分类型进行经营试验示范,同时制定了“红松、落叶松、云杉、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次生林”等五个优质高效林培育经营方式。到20111月,林口局人工林优质高效共经营作业36597亩,出材6794立方米,平均每亩消耗蓄积0.38立方米、出材0.18立方米。以培育、保护和发展后备森林资源、维护林区生态平衡为己任的几代林口人,用勤劳的双手和青春热血,在莽莽林海中耕耘着绿色,收获着希望,用苍松翠柏树起了不朽的丰碑。2000年-2013年,林口局人工林蓄积增长量达2650717立方米,这些宝贵的生态财富必将成为资源支柱,引领林口人走上富民兴企的新征途。
  大规模、高质量地营造人工林,是龙江森工系统营林战线采取的重要举措。1998年以来,全林区的人工林以每年50万亩的速度持续递增。目前森工已有过半数的林业局实现了百万亩人工林的目标。而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营林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双鸭山林业局的施业区面积有15.5万公顷,营林成果辐射到双鸭山市各区、县的城镇小区绿化、城市道路绿化和高速公路绿化。这些绿化需求使苗木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双鸭山局把森林抚育作业中的“被压木”、“弯曲木”等本应伐掉的树木,进行移植和培育,变成绿化树后销售,将枯立木、病腐木、霸王树的树根、树干和树枝加工成根雕和各种工艺品,变废为宝,使生态效益转化成了经济效益。每年春季,林业局都会组织150人左右的队伍,按照苗木的栽植计划,在园区内的几个作业点同时作业。每天天不亮就开始起苗、运苗、栽植、浇水等,一系列作业分工明确,紧张有序,检验严格,确保苗木当年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建于1958年的红旗,是鹤立林业局成立的第二个林场。“两危”最严重的九十年代初期,红旗曾改名“红旗林业新邨”。颇具影响的“合江林业模式”,有红旗的影子;合江“两自立战略”,红旗是发源地之一。合江林区的许多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都是从红旗发起的。几十年后,红旗经营所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从2010年起,按照“经营面积规模化、培育品种多样化、生产管理科学化、经营销售市场化、圃区建设生态化”的要求,林业局在此兴建了集营林产业、生态旅游、科研基地于一体的全省面积最大的营林产业园区。4年来,累计投资2120万元,现有苗木70多个品种,3500万株,产值5600万元。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应运而生。从园林绿化工程的苗木生产、工程的设计、施工及后期的定期管护实现一条龙经营,增加园区的效益产出,达到园区经营效益最大化。
  巍巍大山,生机无限。一幅营林产业化发展的壮丽图景,绘不尽龙江森工的秀美山水,绘不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幅画卷在林业工人手中徐徐展开,他们由过去的伐木工变为现在的护林员、营林员、森林生态保卫者,不仅是思想的跨越,更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这场跨世纪的变革是怎样的广泛而深刻?广泛至龙江森工纵贯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 10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深刻到林木的根、林区人的心中了。走在林中路上的森工职工群众,向世人发出了这样的信息:主伐停止,营林不停!森工人不仅只会砍伐林木,更善于保护森林。森工人有能力实现停伐后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有信心保卫好祖国北疆的这道绿色长城!
  在方正林业局东风街782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院里,居住着一位普通的退休干部刘殿才。几张绿色护林证、几套红袖标、一把修枝子用的旧砍刀,见证了老人默默坚持、为青山播绿的漫长光阴。自退休后,造林成了老人晚年生活中最大的事业。如今老人已是94岁高龄,但他歇不住,有空儿就去他造的林子里抚育,管护。30年弹指一挥间,群山染重彩,荒坡着绿装,刘殿才义务栽植的146614棵幼苗也已成长为参天大树。和风拂来,遍野染绿,漫山林枝轻摇。老人拄着树干,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容灿烂。这位可敬老人的心境,清楚地昭示着以前那荒瘠的山地已经成为过去的记忆,越来越多的小树正生长起来,一片片的森林正葱郁起来。许多的细小音符合成一首绿色的交响,这交响如芬芳的春风一般,正吹遍整个林区,必将吹尽严冬带给山山水水的残雪,给森工人带来充满无限生机、百花盛开的春天。
  历史是一条活着的根,生生不息,万古不朽。一代代森工人历尽艰辛为祖国奋力掀开绿色新篇章,在一张张黝黑的面孔中,一双双粗糙的大手中,一个个期盼的眼神与欣慰的笑容里,苍翠成荫的绿色海洋向未来奔涌而去。
  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那一片片人工林傲然伫立,向世人展示着林区的前景与明天。
  这是寄托了共和国绿色增长光荣梦想的低碳产业,是凝聚了新一代务林人建设现代林业雄心的朝阳产业,更是承载着百万林区职工兴林致富满腔热情的民生产业。
  新中国林垦部部长梁希在描绘新中国的远景时用了这样的词句:“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却愿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这是梁希的梦,也是世代龙江森工人的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咨询监督电话:0451-82622425 邮箱:sgzwgk@126.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66号 黑ICP备:05002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