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手机版 |
![]() |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教育动态 |
新中国的闯关东 | |
2013-08-29 森工总局新闻中心 | |
洪宪存
东北地区在两千年以前就有人居住生活,他们才是这里真正的原住民,现在属于少数民族。而当地的主体民族汉族,其实是从古代开始就陆续从中原迁徙来的。在闯关东的浪潮中逐年增加形成现在的现状.清朝政府统治时期,对东北地区实行封闭政策,禁止汉族人进入东北,主要是怕破坏了满清的好风水。而当时山海关以南的关内,人口相对密集,自然灾害频发,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民为了生存,不顾禁令,就冒着生命危险,闯过山海关、爬过城墙,或者从海路进入东北。前几年电视剧《闯关东》演艺的就是那个时期的情景。
但我要说的是中国建国后的闯关东,全国解放以后的几次政策性移民。为了支援百废待兴的国家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急需东北地区丰富的资源,在开发东北时国家组织了510多万人支援黑龙江建设,他们中间有转业军人、工人、农民、干部等,但最主要的还是以山东支边移民为主。大山里木材是那个时期最急需的物资。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的林业开发建设,就是在那个时期展开的。所以逐步开发建设在深山老林里的林场,就成了闯关东人的主要去处。
那时林业采伐虽然很艰苦,但也是很挣钱的行业。林业人为此被其他行业的人称为“林大头”,虽然不是什么褒义的词汇,但足以说明当时林业人有钱,林业行业能挣到钱。在加上林业工人属于国营林业职工,劳动待遇很高。所以来闯关东的人愿意到林区工作。赶上了好政策,都挣到钱,发了财回老家。娶媳妇生子,延续香火的;贫穷的买地、盖房子的,从此过上了好生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就更换起了闯关东的热潮。后来大多数人,索性把老婆孩子也接来,选择长期居住此地,也成了东北居民的一部分。
绥棱林业局五四林场,居住着很多姓张的人家,使用同一个族谱。他们是山东梁山地区的农民,是1958年国家组织招聘,全村老少拖家带口全部搬迁过来的。刚来时因为水土不服,不能适应东北寒冷的气候,很多人丢掉性命,长眠于此。特别是岁数大的老人和孩子,不服水土,再加上冬季寒冷的天气,病死很多。义气松林场也有大量商姓居民,也是集体移民过来工作定居的。在六棵松西山脚下修建几十栋简易的草房,用来安置山东移民。他们都是国家有计划移民过来的。当时生活条件艰苦,经常是两家住一个屋子,南北炕挂上一个布帘分住,或者是里外屋分住。但享受的待遇不错,给安置城镇户口,吃国家供应粮,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后来林场每年都盖房子,人们逐渐住进了砖瓦房,生活环境逐渐改善。
但到了60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关内的山东、河北等地区灾害严重,饿死很多人。为了生存,又有大批难民拿着一张属地的证明信,被迫逃荒,拖家带口再次来到东北闯关东。主要是靠投奔老乡和熟人,闯关东的人很抱团,对投奔而来的家乡人,都能热情招待,管吃管住,介绍工作。再加上山东人比较能吃苦耐劳,专找挣钱多的林区去干活。对开发东北林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时只要有一个人跑到东北,挣回钱,就可以救活一家人性命。现在东北林区的林场中,有的全是山东移民,都是那个时期无序跑来东北闯荡过来的的。这种现象在东北很多,特别是黑龙江省林区和农场相当普遍。
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的改革政策,使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达起来。东北的闯关东人故土难离,思想也发生转变,有一部分人先后又迁移回去。有能力的找关系把工作也迁移走了,没有什么关系的就索性扔掉工作,回老家做买卖去,这些人主要是回到山东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做买卖经商都发了财,过上了好日子。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闯关东的移民现象发生了。
留在大山里的闯关东人和他们的后代,现代生活还算安逸。冬季从事林场木材生产劳动,夏季每家都开垦了大量土地,种植大豆,每户年收入四五万元不成问题。今天的林区,已经建设成生态美丽家园,到处都是一片繁荣的新景象。人们已经没有回老家的愿望了。
不同时期的闯关东人,在中国的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新中国的闯关东与旧中国闯关东有着本质的不同,不可同日而语。新中国的闯关东不管是国家有序迁移还是自发无序的流动。虽然都历经艰辛与磨难,但后来者受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各种福利保障。积极性很高,对新中国的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过去的是与非、功与过,后人不想做过多的评说,但是那活生生的闯关东人的心酸经历,却让我们永远难以忘记。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 |
||||||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咨询监督电话:0451-82622425 邮箱:sgzwgk@126.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66号 黑ICP备:05002205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