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手机版 |
![]() |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媒体聚焦 |
【媒体关注】新华社记者王君宝|瞭望塔上的眼睛:一座塔·两代人·三代情 | |
2025-07-29 新华社客户端 | |
大家好!我是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王君宝。 ![]() 今天,我想带您走进小兴安岭北麓的密林深处,登上一座24米高的铁塔。这里没有璀璨的灯光,没有如潮的掌声,只有呼啸的山风和望不到边的林海。但在这里,一位女性用30年青春在96级台阶上踏出了百万次守望的足迹——她是朱彩芹,龙江森工集团沾河林区第一位女瞭望员,一座被命名为“彩芹塔”的森林之眼的主人。 塔尖上的青春:蒙眼攀登的起点 1988年,22岁的朱彩芹和丈夫王学堂走进沾河林业局651瞭望塔。当24米高的铁塔矗立在眼前,这个山里长大的姑娘第一次感到恐惧:“刚爬到第二节就头晕目眩,死死抓住栏杆不敢动弹。”最终,丈夫用纱巾蒙住她的眼睛,一步步将她扶上了塔顶。 这一扶,扶出了30年的坚守: ——与风雪搏斗的日子:初春积雪深及半腰,他们连爬带走8小时运送物资;隆冬塔上寒风刺骨,裹三层棉衣仍冻得发抖; ——25天火线生死记录:1996年森林大火肆虐,她在塔上昼夜中转千余条信息。干粮耗尽后,夫妻俩在炉灰里翻出干透的馒头泡水充饥。当她带着粘结成块的头发下塔时,恍如“野人”; ——生命的倒计时:2004年确诊红斑狼疮,她拔掉针管冲上火场,在风雪中连续值守6昼夜,用沙哑的嗓音传递关键火情坐标。 为什么如此拼命?她的答案朴素如松涛:“防火是天大的事,这片林子是林区人的命啊!” 爱的接力:当“福山”呼唤游子 2014年,一封“家书”从大山飞往城市。已成为上海某酒店厨师的儿子王刘洋,读到母亲朱彩芹的信句:“如今有了通‘福山’的路,你愿意回来吗?” ——她把奉献半生的山头称为“福山”,这是务林人独有的浪漫。 ——一边是都市的繁华,一边是24米高的孤寂。这个22岁的青年最终选择回到林场,成为新一代瞭望员。当他独自穿越5公里密林运送物资,当他在雷击火爆发时精准定位烟点坐标,朱彩芹在儿子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更动人的续篇在爱情中绽放:儿媳徐盼,这名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为陪伴丈夫毅然踏上瞭望塔。当她在473塔架起设备,沾河林区第二座“夫妻塔”正式点亮——两代夫妻,接续守护万顷绿色。 从塔台到观礼台:一粒种子的成长 2019年10月1日,天安门观礼台迎来特殊客人。朱彩芹拄着拐杖仰望国旗,泪如雨下。作为全国“最美职工”,她在东2区3排58号座位上,见证了此生最绚烂的烟花。 此刻她身后的故事正在生长: ——林区的精神坐标:她守护半生的651瞭望塔被命名为“彩芹塔”,成为当地林区的精神坐标; ——第三代的童年:孙女王刘安然在塔下呼喊:“爸爸快下来玩!”——正如三十年前王刘洋对母亲的呼唤; ——科技的星光:儿子王刘洋用无人机巡护山林,儿媳徐盼开发烟点定位算法。新一代守林人用知识延续着父辈的忠诚。 尾声:“绿色长城”的中国密码 当我结束采访离开“彩芹塔”时,朱彩芹指着满山苍翠对我说:“你看这片林子,每棵树都是会呼吸的历史。” 是啊,从蒙眼攀登的少女到共和国观礼者,从干粮背篓到无人机巡航,这座铁塔见证一个国家的生态觉醒: 它铭记着老一代的坚韧——30年传递百万条信息,创造“零差错”奇迹; 它镌刻着新青年的选择——王刘洋夫妇放弃都市舒适的生活,11年守护荣获“全国扑火先进个人”; 它更昭示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当党的二十大擘画“天更蓝山更绿”的蓝图,无数朱彩芹正将汗水洒在大地上。 此刻,松涛声又起。在数万林区人筑起的“绿色长城”上,在数十座瞭望塔交织的森林神经中,我听见了历史的回响:所有坚守终将绽放,每代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福山”。 因为中国故事最磅礴的篇章,永远书写在平凡人滚烫的生命里!谢谢大家! 王君宝在第九届亚冬会新闻发布会采访现场提问。 王君宝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赛场采访写稿。 |
|
![]() |
||||||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咨询监督电话:0451-82622425 邮箱:sgzwgk@126.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66号 黑ICP备:05002205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