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艺荟萃
【梁园采撷】老商店——童年的乐园
2020-11-12    周万常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出生在一个林区普通的工人家庭,童年时家住在山上一个比较偏僻、三面环山的林场里,那个年代是个物质极为乏匮的年月,计划经济全国一盘棋,每个林场只有一家国营商店,全场1000多口人的生活几乎全部采购在此,百十平方米的商店是我们满足生活需求的乐园,那为数不多的商品令我们眼花缭乱,商店售货员是我们最为崇拜的职业之一。

  在我的印象里,林场的商店真个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记忆中那买东西时排起的长队、商店经理和售货员那指挥的命令语,售货员将零钱放在柜台上的木头匣子里,糖票、粮票、布票等穿在铁钉上,玻璃柜台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炉果、蛋糕放在铁盘里,看着就馋得慌。那时买东西几乎都得凭票购买,星期三下午不上课,我们就相约去买东西,有时是给自己买本,笔,有时是给家里打酱油、买烟、装酒。

  那是一个神圣的殿堂。冬天挂着绿色的棉门帘子,生着大铁桶改制的炉子,进了门,虽说有点屏住呼吸的紧张,可是,马上就闻到了一种有点幽凉,有点矜持的气息,那该是雪花膏,香皂,香橡皮,所有的新的,不该我们触摸,买不起的好东西混合在一起的气息,对我们这样的孩子来说,那真是一种无声的尊严和高傲,一种贵族气。

  雪花膏之类的只能看看,大人顶多让我们买个别针和松紧带,有权力买的,还是文具。趴在柜台上看本子,田字格,大演算,五颜六色的铅笔,文具盒(都是铁皮的,海绵的后来才有),在微凉的玻璃柜台里面,尽情地展现着它的神圣和高尚。年龄的幼小,财政的赤贫,这都使我们的视觉,嗅觉,出现了一种极大的愉悦和向往。

  那时的物价真是便宜得很,32开的本子7分钱一本,16开的1角4分,橡皮2分、麻子铅笔2分、带橡皮的铅笔7分,铅笔刀7分;家中的生活品也很便宜,散装白酒一块零一分,差一分钱也不行,售货员开票,收款处收钱,拿着盖着“现金收讫”章的小票取货,很是正规,国营商店,虽说手续繁琐些,但有效杜绝了贪污。

  食品是文革期间最缺少的物品之一,民以食为天,又缺少不了食品。按工种确定的十几斤、二十几斤供应粮不够吃,就在自家的园田地里种些蔬菜、粮食加之采集的山野菜配着吃,勉强填饱肚子罢了。“吃了吗”成为人们见面时频率最高的常用问候语,食品成为每位家长、尤其是主妇的难题。

  当时林区商业科有“保送车”定期往山上商店送货,米面粮油、五金针织、日用百货、花生糖果,品种多样,间或还有需要粮票的面包、光头饼、麻花等小孩子最喜欢的“好吃的”。每当山下的车一到林场,大人小孩就像过年一样蜂拥商店,争相抢购。我们小孩也加入抢购行列,帮大人买东西,当然最为犒劳,我们能买一些好吃的零食。

  除了林场商店是我们最愿意光顾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我们需要的一切,就算偶尔给大人跑跑腿买几盒烟,也算逛了一把“商场”。另外我们盼望的就是附近沙河子镇供销社(公办国营)来林场卖冰棍,奶油的5分钱一根,巧克力的3分钱一根。听到林场广播通知,我们就拿着父母给的一两毛钱飞奔到林场抢购冰棍,买到后用茶缸子端着快跑回家,按人数与家人分而享之。

  春节是我们的最爱之一,吃几天饺子,啃几天冻梨冻柿子,几毛钱的零花钱让我们欣喜若狂,穿上新衣服、提着小蜡烛制作的罐头瓶子小灯笼满世界的疯,玩过三天,又该干活-----拉柴禾、拾粪,艰苦而忙碌的一年又开始了!

  “六一”儿童节是我们的最爱之一,提前几天妈妈给五毛钱作为“特需经费”------买冰棍、汽水、面包(麻花),那时没有卖小食品的。参加几个运动项目,得几本本子、几支铅笔、几块橡皮高兴地不得了。

  如今宽敞明亮现代化的大商场,大超市遍地都是,但是,逛起这种店面狭小的老商店,我却还是很愉快,很享受,想必还是因为它有种丰饶的朴实,加之有很多的温暖和愉快的回忆吧。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咨询监督电话:0451-82622425 邮箱:sgzwgk@126.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66号 黑ICP备:05002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