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河林业局“十一五”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三) |
2009-01-22 |
(三)给水工程规划 1、给水现状 局址给水在1983年前为分散供水系统,各单位分散打井自取自用,居民大多打浅井取水。自1983年后逐步将各分散管道连网,分片集中供水,并成立供水所。1993年以来局址规模逐渐扩大,楼房越建越多用水量激增,原有给水系统不能满足居民用水的需要,为了加强对水的管理,成立了自来水公司,林业局在1997年对局址给水系统进行了一次全面改扩建,在局址西南4公里苇沙河南岸建成了水源地一处及水厂一座,并建成设了相应的输配水管线。1999年至2001年林业局针对局址管网老、旧、边缘和中心区楼房水压不足的问题,又对给水管网和供水泵站进行改扩建。经多年建设局址给水系统已形成规模,最高日供水能力可达5500吨。 局址给水系统主要由水源地、水厂及管网组成。 水源地:局址给水水源地设于局址南西约4公里处的苇沙河,在苇沙河底敷设DN600的渗渠200米,日产水5500吨。 水厂:水厂设于渗渠所在地的河南岸,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其中设有渗渠集水井一座,V=600平方米的贮水池两座。供水升压泵一座,办公室化验室,消毒间及车库一座,供水升压泵房内采用变频调速供水,供水能力达5500吨/日,水厂出口压力0.6Mpa,其供水量及水压可满足局址生活用水及消防用水的需要。 输配水管网:局址已建成给水管网26公里,DN300,5公里;DN200,3.5公里;DN100,5公里,小于DN100,10公里。 2、存在问题 水源地建设初期渗水渠水水质基本可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因此现有给水工艺流程中无水质净化设施。近年来由于苇沙河上游人为活动和植被的破坏,渗渠水水质逐年恶化,其中浊度、色度、铁、锰、大肠杆菌均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尤其是的丰水期,其浊度大大超过饮用水标准,局址居民长期饮用这种超标水会给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后果。 3、给水规划 给水工程是符合民心的一项重要工程,提高饮用水质量,是保证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标至。给水工程的思路是:改造水源地,提高供水能力,提高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到本期末形成完整的供水网络,使林区人民喝上放心的饮用水。拟对局自来水净化进行建设,规模使日供水量达6000吨,建设的主要内容:渗渠一个,净化间200平方米,管线1200米,净化设备4台套。总投资3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240万元,企业自筹60万元。改造后山下供水率达88%。 (四)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现状 目前,局址没有污水管道,自1950年建局以来,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把局址污水排水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80年以前局址内居民基本居住的都是平房,近年来随着我局经济的发展,局址内已有近30%的居民住上楼房,但由于基础设施发展的滞后,至今仍无排水管道,生活污水及局址小型企业的工业废水的排放仍采用原始的方法,一是平房居民、工业企业大都采用自建渗水井的方法将污水排入地下,二是就地泼洒。新建居民楼的生活污水采用先集中于化粪池内然后由局里的排污车吸走的办法排除污水,随着楼房的增多,污水量较大,不能及时排放,化粪池污水经常灌满外溢,随地面流淌。这种排放污水的方法,不但污染了环境,而且严重地污染了地下水源。国家对这种直接污染地下水的排放方式早以明令禁止。 苇河林业局局址是各种肠道和其它传染病的高发区,这与污水排放方式有一定关系,因渗入地下浅层的地下水回补于苇沙河,致使苇沙河受到严重污染。另有少部分居民仍采用手压井取用受到污染的浅层地下水。 近年来苇河林业局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对局址的主要干道进行改建,主干道实现了白色化,在修路的同时修建了雨水排水渠,基本解决了干道周围的雨水排放问题。但在各街区的次干道简易的土渠,其雨水仍沿土路边沟自流排放,雨量小时尚没有什么问题,但在雨量大时就出现排水不畅,雨水积存的现象。一场大雨过后就会使排水沟内淤积,清理不及时就如同没有排水沟,另外再加上居民将生活污水泼入排水沟内,更加快了排水沟的堵塞淤积。雨水污水积存、滥流,严重影响交通秩序和居民的正常生活。 2、排水规划 排水工程在人民的生活优为重要,我局拟对排水工程进行建设,规模达日处理污水3730立方米,建设的主要内容:污水工厂1000平方米,污水管道8800米,购置设备10台套,总投资17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360万元,企业自筹340万元。使区域内85%的污水处理排放,达国家排放标准。届时区域内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局址的环境进一步加强,职工生活质量同步提高。 (五)山上林场所给水工程规划 1、现状 苇河林业局下属10个林场,只有两个林场有自来水,共有管网长为6420米,深水井各一个,给水泵房各50平方米,300吨贮水池各一个,日供水能力580吨,供水人数为1540人,供水普及率仅为30%。 2、存在问题 两个林场的供水设施都是八十年代建设的,基本到了报废期,只能维修使用,成本较高,造成及大的浪费,两个林场的供水能力仅为500吨,远远满足不了供水需求。 3、规划 为了满足山上林场对水的需求,改善供水方式,我局将对八家林场新建,对两家林场改造、扩大规模,各林场根据实际情况供水规模日供水500吨,建设的主要内容:水厂1000平方米,集水井2个,购置设备仪器15台套,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960万元,企业自筹240万元。项目建成后,山上供水实现自水化,为职工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六)林区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 1、油库改造 我局现有油库两个,分别是五里地油库和森铁油库,储油量为900吨,现有固定资产98万元,资产净值3万元。是七十是年代建设的,房屋和设施均已报废,仅维持使用,给生活和人民安全造成了及大的隐患。为消除隐患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和需求,我局将对油库进行改造,建设规模可贮油1500吨,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建加油站500平方米,新建更新贮油灌14个。总投资3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240万元,企业自筹60万元。建成后可以满足需求。 2、危房改造 五、七委的住宅基本为平房,是六、七十年代林业局建设的,总面积3万平方米,居住户数为170户,纯属危房。零点低,一到雨季户户进水,东倒西歪,漏雨通风,更有甚者梁断、檀折、黑天棚和屋面无法上人维修,给人民带来较多的不安全因素,因此,我局将危房较严重的重灾区(五、七委)进行改造,改造面积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6层砖混结构楼房2栋及辅属配套设施。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60万元,企业自筹240万元。改造后将有140户迁入楼房内,大大的缓解了职工住房的矛盾,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激发了职工的爱家乡、爱社会、爱企业的工作热情。 3、局址集中供热工程 住宅条件由七、八十年代的平房改善为楼房化,供热系统工程也随之形成,从降低能耗,节省成本的角度出发,应采取集中供热方式,在“十一五”期内将对供热系统改造、新建。建设规模:供应面积50万平方米,新建8个小区供热点,购置锅炉8台套。总投资52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416万元,企业自筹104万元。建设后供热普及率88%。 4、局址煤气管道工程 根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为林区职工生活提供方便,将建设煤气供应站一处,日供汽量20吨,建设的主要内容:将建设煤气站200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28台套。项目总投资17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360万元,企业自筹340万元。建成后煤气普及率达80%。 “十一五”期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9649万元,按照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现行政策,比例为8:2,申请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7719万元,企业自筹资金1930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站在以人为本,全面建设林区小康社会的高度,本着为林区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要把抓基础设施建设与小城镇建设一样,作为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解决职工关心的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突出重点建设领域,统筹各项建设规划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苇河林业局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有六项:一是第二小学改造和山上小学集中办学。二是职工医院改造。三是局址饮用水达标工程建设。四是局址排水工程建设。五是山上给水工程建设。六是其它基础工程建设。抓好上述六大建设,务必编制或完善各项建设规划,科学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三)抢抓机遇,用好用活用足各项优惠政策 全局上下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已任,把争取国家的投资作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途径。落实好国家对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了解资金投向的基础上,切实做好项目储备,建立林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同时,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了解投资政策信息,适时组织项目申报。对已申报的项目,要积极主动做好争取工作。 (四)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管理 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积极筹措项目配套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各种不同渠道的建设资金,各级计划财务主管部门要实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 (五)严格执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程序 要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工程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发挥应有的效益,建设项目的立项、设计、招标、施工、验收,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明确责任,加强监管,保证建设项目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把好事办好、办实。 (六)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 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在积极做好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同时,我们积极的发动职工群众投入到自己家园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动员民营和个体企业的积极性,做好企业资金积累,保证自筹资金足额到位。国家、企业、集体和职工应各尽所能,确保建设项目的实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