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布力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局长任立权
在基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准确把握发展主题
林区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就是三件事:一是资源保护,二是企业减负,三是职工致富。这三者的关系,资源保护是前提,企业减负是发展手段,职工致富是发展的最终目的。
“资源保护、企业减负、职工致富”,这3句话,12个字,是我们今年以及今后长时期经济工作的全部主题。资源保护是前提,是基础,没有资源就没有发展。企业减负是发展手段,是改革打破固有格局国有国营体制机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职工致富是发展目标,我们最终要实现的是共同富裕,是全面致富奔小康。
这个发展主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全党抓发展,重点抓经济,突出抓产业,关键抓项目”。
二、思想的转折
(一)理念决定未来。
理念决定未来,思想改变世界。
老一辈革命家推动中国革命,邓小平改革开放,华盛顿创造了选举制,都是因为有了先进的理念。
我们讲的15个字,“讲政治、走新路、惠民生、利长远、树正气”的施政理念,最重要的就是“走新路”,用创新理念引领,突破传统和超越传统走新路。
(二)体制变迁
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民营化的历程。
计划经济是分配财富,市场经济是创造财富。
计划经济的主体是政府行政,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家创新。
计划经济是“权”说了算,市场经济是“钱”说了算。“资本为王”。
国有企业的唯一出路是把选择经营者的权利从政府官员手中转移到真正的资本所有者手中,即实行“民营化的变革”。
(三)怎么富起来
三大资本博弈实现了“民营化”。
民营资本占比由0:100到目前的70:30,创造了50%税收,60%生产总值,70%高新技术,80%城镇就业,90%新增就业。这就是中国社会市场化的过程及巨大发展的动力。中国社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有些观念认为,“那是老百姓的事”,那就完了,完全错了,那个社会肯定不能发展。一个社会最好的机制就是能让更多更聪明的人去创业、去创造财富。
所以三个最大化,总量最大化、国有资本收益最大化、国有资产最大化,“总量最大化”最重要。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政企分开。混合所有制。投资主体多元化。
(四)财富增长
改革开放给民众以自由,由此也给予了民众创造空间。有自由就有创业,有创业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创新,有创新就有进步发展繁荣。
“民众基于自由的创造”。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业,创新,创造财富。社会发展进步大趋势。
(五)资本觉醒
资本觉醒的意识。88年开始私企注册,中国企业家开始有了资本觉醒的意识。
保护私人产权,产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为什么要创新一种机制,“公建民营和民建公助”,让更多的人有产权,有资本,成为市场主体。就是要进入市场,成为资本所有者,“红色资本家、红色企业家”。
每个基层班子要成为一个市场主体。局党政班子也要成为市场主体。
(六)市场主体与企业家
8000万市场主体撑起了中国经济。
企业家是什么?财富创造者,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承担起社会责任,解决政府不能解决的问题。
中国经济的奇迹是企业家创造财富,还有一点就是地方政府竞争。
改革开放后三代企业家推动了市场化进程、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
林区社会一定要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与企业家,使广袤林区成为财富的源泉与创造的战场。
三、产业体系谋划
一是“天保工程”产业。重点建设天保工程项目,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基地。
二是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重点建设特色名镇(田园综合体)项目。打造森林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三是“森林有机食品”产业。重点建设“森林有机食品集团”项目。打造森林生态有机食品示范基地。
四是“森林农业”产业。重点建设“有机种养循环”产业项目。打造森林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五是森林生态养殖产业。重点建设“猪菜同生”产业项目。打造森林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六是森林生态食品加工产业。重点建设森林生态食品加工厂项目。打造森林生态食品加工示范基地。
七是“森林生态生鲜食品超市”产业。重点建设“森林生态生鲜食品超市”项目。打造森林生态食品营销集散平台。
八是旅游景区牵引式房车制造产业。重点建设牵引式营地房车加工项目。打造非林加工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四、创新与突破
产业融合与创新:
3点突破,一是科技,二是产业链,三是体制机制创新。
以创建新型现代生态循环产业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现代生物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为路径,深度实现科技与产业融合、一二三产融合,科学推进产业布局。
从社会民生现实意义角度,重点解决:
(1)林区转型产业体系重新构建问题(2)林区经济总量增长、普遍就业、共同致富问题(3)森林生态食品全产业链条体系完善问题(4)社会民生食品安全消除农残问题(5)秸秆(菌袋)等剩余物资源化利用问题(6)养殖产业环境污染问题(7)种植业土壤修复地力恢复问题(8)生物有机饲料开发利用问题(9)生物有机肥料开发利用问题。
主要融合创新路径包括:
(一)大豆产业融合路径
豆制品加工与生物技术相融合。利用加工剩余物(豆水、渣)培养、扩繁有益微生物菌液,生产有机大豆蛋白凝结剂、植物饮品发酵剂、畜禽防抗病制剂、植物防抗病制剂、秸秆饲料发酵制剂、生物肥料发酵制剂、土壤改良制剂、发酵床专用制剂等生物发酵产品与制剂。
1、实现“一粒大豆多条产业链”创新发展。由加工每斤干豆产出2.5斤制品、16斤剩余物(豆水、渣),变为利用16斤剩余物扩繁微生物菌液并与多产业融合,创造超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建立配套完善的生物益生菌发酵中心,实现食品、饲料、肥料、环保、发酵床等五级生物益生菌扩繁生产。
3、摒弃传统的卤水、石膏点制工艺,应用大豆益生菌发酵液做蛋白凝结剂,生产有机酵素豆制品。
4、每斤干豆在生产2.5斤有机制品后,还能再生产1斤固体(豆渣)和15斤液体(豆水)生物发酵制剂,进入种养、食品、饲料、肥料等相关产业提高产业增加值。
5、提高大豆附加值与豆制品品质的同时,转型升级为环境友好型生态循环产业业态。
(二)种养产业融合路径
种养产业与生物技术相融合。利用生物技术优化解决种养产业有机产出、秸秆转化、畜禽饲料、粪污处理、发酵床余热应用等现实问题,在共同环境空间内实现动植物的和谐共存、循环发展、生态友好。
1、用益生菌与特殊植物发酵液生产动植物防抗病制剂与空间消毒制剂,替代抗生素和高毒杀虫除菌剂。
2、用益生菌微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实现农业“三减”。
3、用益生菌秸秆发酵饲料替代配合精料,降低养殖饲料成本50%。
4、用益生菌发酵床解决养殖污染,实现“零排放”。(1.5立方米的秸秆发酵床每年可分解2头120公斤育肥猪粪尿。一年后发酵床变成优质微生物有机肥还田,完成生态种养循环产业闭环。)
5、用空气能技术回收发酵床余热,实现高寒地区反季节果蔬种植。(50立方米的秸秆发酵床常年保持60℃的温度,等同于一个1吨常温常压锅炉的供热量。利用空气能技术提取后,与动物产生的二氧化碳一起供给植物,实现高寒地区反季节果蔬种植。)
6、养殖融合模式有猪菜同生、鸡菜同生、鸡鸭同生、鸡鹅同生、鸡鸭鹅鱼菜同生、“林海放牧”等。
(三)食用菌产业融合路径
食用菌生产、加工、菌袋处理与生物技术相融合。利用益生菌发酵液优化食材品质提高产量,在开发即食、半即食产品的同时,重点打造康养精品。
1、用益生菌发酵技术提高食用菌产量与质量。
2、用益生菌发酵技术开发即食半即食木耳、猴头食品。
3、用益生菌发酵技术开发木耳、猴头液体饮品。
4、用益生菌发酵技术开发木耳、猴头酵素粉胶囊。
5、用益生菌发酵技术开发废弃菌袋土壤改良修复剂。
(四)“三莓”产业融合路径
“三莓”种植加工与生物技术相融合。利用生物发酵专用液肥、固肥改善“三莓”品质、提高产量。用植物防抗病制剂替代杀虫剂、灭菌剂、调节剂。用生物发酵技术开发“三莓”休闲与康养食品。
1、用“三莓”专用生物发酵肥替代化肥,降本、保产、提质。
2、用“三莓”植物专用防抗病制剂替代80%的杀虫剂、灭菌剂、调节剂。
3、用益生菌发酵技术开发“三莓”液体发酵饮品。
4、用益生菌发酵技术开发“三莓”酵素粉胶囊。
(五)生物饲料产业融合路径
新型饲料产业与生物技术相融合。将秸秆、厨余、餐余、菌渣、果蔬渣等废弃资源与生物发酵技术融合,生产秸秆饲料替代精饲料、降低源头养殖成本、改善品质、提高料肉比。
1、用大豆秸秆、厨余、餐余、菌渣、果蔬渣生产猪、鸡、鸭发酵饲料,育肥期可替代50%的配合饲料。
2、用玉米(大豆)秸秆、菌渣、果蔬渣生产牛、羊发酵饲料,改善品质,提高日增重。
(六)生物肥料产业融合路径
新型肥料产业与生物技术相融合。将秸秆、厨余、餐余、菌渣、果蔬渣、屠宰血水、病死畜禽等废弃资源与生物发酵技术融合,生产富含氨基酸的生物固体肥与液体肥,替代化学合成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植物根际微生物、昆虫数量,提高植物抗逆性,生产有机标准的生态食材。
1、生物固体肥与液体肥替代化肥。
2、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3、逐年倍增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昆虫数量。
4、生产无任何残留的生态食材。
(七)社区销售终端产业融合路径
森林食材进社区与现代智能技术相融合。将森林食材、食品销售进社区与智能数据采集传输、智能无人售卖终端、新零售商业模式、CSF会员体系建设相融合,实现源头安全1公里、生产标准化1公里、产品配送1公里、社区购买1公里、品牌共享1公里、体验互动1公里等安全真实消费体验。
1、森林食材食品进社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终端销售体验。
2、借助互联网的便捷传输优势,将种养源头、加工过程、终端销售实现数据、影像互联互通,实时追溯。
3、智能无人售卖终端是互联网延伸下的物联智能终端,对比商超(KA)渠道,具有品牌化、规模化、见效快的渠道优势。
4、智能装备与清晰商业模式相结合,产生迅速的轰动与从流效应,如共享单车、充电宝等。
5、以森林生态肉撬动米、菜等森林食材食品进社区,带动游、养、CSF会员体系建设。
(八)生态旅游产业融合路径
将各产业模式与生态文化旅游相融合。将产业融入生态,融入田园综合体、旅游经济带,融入观光、康养、度假等慢生活产业布局,实现三产融合,协调发展。
1、生物发酵中心与大豆加工融合的生态驿站。
2、发酵床养猪与反季节蔬菜融合的生态种养。
3、发酵床养鸡与反季节蔬菜融合的生态种养。
4、森林放养与智能管控融合的林海“智能牧场”。
5、益生菌技术与食用菌产业融合的生态生产基地。
6、益生菌技术与“三莓”产业融合的生态生产基地。
7、益生菌技术与大豆秸秆融合的生物饲料观光工厂。
8、益生菌技术与玉米秸秆融合的生物肥料观光工厂。
(九)结论
1、“一粒大豆多条产业链”。由加工酵素豆制品,到加工剩余物微生物菌液,实现各产业融合,创造超常经济社会效益。
2、用益生菌与特殊植物发酵液替代种养产业化学药物,消除残留,保障品质。
3、用益生菌与大豆秸秆生产发酵饲料,降低一产源头成本风险,提高产品品质。
4、用益生菌与玉米秸秆生产生物肥料,替代化肥,改良土壤,提高作物品质。
5、用益生菌与各种秸秆生产养殖用发酵床,在转化粪污的同时提高动物福利与肉品质量。
6、用发酵床与空气能技术相融合,将发酵床余热回收后应用。(1000万头规模发酵床余热应用,相当于年节约1200万吨燃煤。每50立方米的发酵床,相当于一个采暖季400吨煤耗的1吨锅炉;1000万头生态猪的养殖规模,发酵床体积为1500万立方米;按30万个锅炉,回收10%的余热计算,年可节约1200万吨燃煤用量。)
7、一年后发酵床变成优质微生物有机肥还田,形成生态种植,完成种养循环产业闭环。
8、用优质的生态食材 + 互联网 + 社区智能终端 + CSF会员体系 + 物联网1公里配送,形成森林食材进社区,带动游、养的新零售商业模式布局。
9、将产业融入田园,创造现代文明心灵回归生活乐园,加快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现旅游一业促百业。
10、以此模式实现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全面构建国有林区转型发展新型现代生态循环产业体系。
五、产业项目与增长
(一)生物发酵中心项目
通过建设生物发酵中心,解决一产源头质量与成本问题,解决二产精深加工产品转换问题,解决废弃资源循环利用问题。
(1)食品专用益生菌发酵机组(2)饲料专用益生菌发酵机组(3)肥料专用益生菌发酵机组(4)环保专用益生菌发酵机组(5)发酵床专用益生菌发酵机组。
(二)森林生态循环产业展示生产线
建设森林生态循环产业展示生产线,达到参观交流、科普示范、观光互动、人员培训、推广复制等功能。
(1)食品初加工线(2)食品精加工线(3)食品深加工线(4)发酵饲料线(5)发酵肥料线(6)环保改良剂线。
(三)大豆生态循环产业链项目
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大豆资源,建设大豆生态循环产业
链,提高大豆附加值与豆制品品质,转型升级为环境友好型生态循环产业业态。
建设生态豆浆、生态豆腐、生态豆干、生态豆皮、生态豆水生产线。
(四)猪菜同生产业链项目
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动植物的互补性,在共同空间内同时产
出优质猪肉和有机蔬菜。
在2017年猪菜同生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升。增加育肥猪品种,丰富有机蔬菜种类。拓展开发“野鸡部落”、鸟语林、房车营地,创造更强旅游价值。
各场(所)因地制宜开展单项发酵床养殖。
双河巴马香猪项目方式值得借鉴推广。
促进与雨润哈肉联战略合作进程。
(五)鸡菜同生产业链项目
建设鸡菜同生项目也是充分利用动植物间的优势互补性,
在共同空间内同时产出生态鸡和有机蔬菜。
建设青云万只鸡、万斤菜同生基地,建设规模为4000平
方米生态温室(含1500平方米发酵床、2000平方米生态种植、500平方米配套设施)。
总局今年的森林鸡养殖计划是50万只,各场(所)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因地制宜,在局相关部门组成的技术小组的宏观指导下保证实现每场(所)3万只的养殖规模。
1、野鸡部落方式。虎峰景区要在现有基础上规模化(5000—10000只)。
2、森林鸡方式。
(1)温室共生方式。
(2)林下网格式方式。
(六)森林房车营地项目
目的是充分利用森林林下空间、林间空地,适应生态游、
康养游、自助游等旅游新趋势新需求,提升现有旅游业态,丰富旅游产品。
今年计划生产60—80台,逐步投放到虎峰岭景区与猪菜同生基地、亚雪公路两侧景点。
(七)森林阳光驿站项目
建设森林阳光驿站是充分发挥丘陵、河流、森林、蓝天、
星辰等自然景观与阳光生态温室的优势,创新旅游业态,提升亚布力局在“大亚布力”“泛亚布力”旅游区中的产业比重。
通俗理解就是阳光房,是一种森林旅游产业业态创新。拟设计在相关景区及产业基地。
(八)虎峰康养小镇项目
深度挖掘景区“康养、田园、避暑、冰雪”等慢生活产业功能,由浅度观光游向深度康养游发展。
建设内容为景区改造、提升打造野鸡部落、丰富完善景区种养,开发生产功能性康养产品及滋补养生食品等。
(九)“智能牧场”项目
相关场(所)适合区域尝试。确定合理密度,创造绝佳生态养殖产出。既是养殖业,又是旅游业。
(十)生猪、森林鸡屠宰分割项目
各场(所)适合地点谋划建厂。
(十一)森林食品产业化加工厂项目
目的是二产提升。将林下产品、山副产品、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标准化、品质稳定化、规模产业化,实现附加值最大化。
建设菌菇、蔬菜、浆果、坚果、杂粮、畜禽、水产等规模化产业链。
局址建设规模化工厂,场(所)可建设配套式分厂。
(十二)万头种猪繁育基地项目
建设万头种猪繁育基地项目的意义是形成纯种繁育和父母代种猪扩繁的安全高效循环生产体系,提高仔猪成活率,降低育肥生产成本。
初步设计在撤并场(所)原址。外来资金投资。
(十三)十万头育肥商品猪基地项目
目的是促进森林生态养殖产业发展,带动当地饲料、屠宰、
肉制品加工、有机肥生产、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
初步设计在撤并场(所)原址。外来资金投资。
(十四)智能售卖终端与CSF会员体系项目
目的是实现森林食材食品与消费者零距离接触互动,开创互联、物联、智联、个性、定制下的全新商业模式,打造社区反哺林业的会员体系及全新智能终端销售渠道。
建设以“森林食材食品进社区”为主题的文化创意、设计、传播、营销中心。
建设中心城市社区范围森林生态生鲜食品超市,创造线上线下、定制速递结合的新商业新零售模式。
建设智能售卖终端进北京的区域示范。
建设以北京中高端社区为中心的CSF会员体系。
(十五)森林食材食品产业化大数据平台项目
目的是将源头种养、生产加工、终端销售,通过云数据采
集传输平台,完成实时、实地、实景互联互通,实现源头安全1公里、生产标准1公里、产品配送1公里、社区购买1公里、品牌共享1公里、体验互动1公里等真实消费体验。
建设内容为PC端电脑网站、移动端手机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商城、产品创意、智能终端售卖营销方案、社区旗舰店形象设计等内容。
(十六)温室与发酵床余热应用项目
将发酵床生物能、光能等资源扩大循环利用,解决秸秆、
养殖排放等的环境污染,促进种养业向有机化、生态化全面发展。
建设内容为发酵床余热与日光温室空间余热的提取、收储及应用。
(十七)益生菌发酵生物饲料产业化项目
利用生物益生菌将秸秆发酵后生产生物发酵饲料,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建设年产20万吨的发酵饲料加工生产线,其中鸡饲料18万吨,猪饲料2万吨,满足千万只鸡、十万头猪养殖规模的饲料需求。
(十八)益生菌发酵生物肥料产业化项目
利用林区废弃资源与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富含氨基酸与大、中、微量元素的生物固体肥与液体肥,替代化学肥料。
建设年产30万吨生物固体肥、10万吨生物液体肥产业化生产线。
(十九)森林渔业产业项目
虎峰不冻河是宝贵的产业资源,应该重点开发。既有旅游价值,又有渔业价值。
其它场(所),红旗、胜利、跃进、华山等具备水资源条件的也要有所考虑。
(二十)包装饮用水产业项目
虎峰水井已打完,水质化验指标非常好,要建厂投产。在目前居民饮水条件不能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保证机关、单位及部分具备条件的家庭饮水。提供公益饮水。
(二十一)引种猕猴桃产业项目
这个项目争取成功,宝山与胜利两场已在设计。新科研成果,品质好,为林区新产业。
(二十二)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申报工作
开发森林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是森工产业转
型升级的必然发展方向。
今年计划完成6款生物发酵康养功能食品、5款生物发酵饲料产品、6款生物发酵肥料产品和2款生物发酵土壤改良剂产品等4大系列森林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工艺开发和知识产权申报工作。
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