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使命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辅导讲座
齐和生
(2017年12月15日)
各位同志:
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要求,今天,由我跟大家一起共同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2280名正式代表和74名特邀代表出席大会。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举旗帜、指方向、明方略、绘蓝图的好报告,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前段时间,在座的各位分别听取了中央宣讲团、省委宣讲团十九大精神的专题辅导。今天,我们在这里要进一步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领会报告的丰富内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走出柴河林区振兴发展的新路子。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谈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体会,供同志们参考。
一、十九大的主题及新成果
1、大会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这个主题共计68个字,宣示了我们党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从四个方面理解把握:第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第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郑重宣示,在未来的征程上,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必须到2020年实现的奋斗目标。第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郑重宣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这个目标实现之后,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前进。
2、一个重大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已经写入党章。
3、两个重大判断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做出这样一个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矛盾变化的必然结果,是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光明未来的必然结果。对这个新时代有五个定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第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两个重要时期
第一,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五大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六大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第二,从十九大到二十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5、两个阶段两步走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新思想:引领实现伟大梦想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我们实现伟大梦想的新征程,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新篇章
新的目标、新的征程、新的未来,必须要有新的思想和理论的引领。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全国的指导地位,就是党对开启新时代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思想和理论准备。我们有了这个新思想的武装,就能深刻地把握走向光辉未来的正确方向,就能更加坚定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就能科学地处理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就能凝聚起亿万人民创造新的伟业的强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就特别重视思想理论的建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诞生时仅是一个有着50多位党员的小党,当时的中国有2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但是,28年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带领中华民族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理论创新,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领导中华民族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制造能力世界第一,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安定团结、百姓幸福安康、未来充满希望的新中国。
96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生机与活力,就是靠党的基因中对思想理论的高度重视并不断创新发展党的思想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里程碑,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历史性飞跃。这一伟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指南,是对党的发展的历史性贡献,对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划时代地发展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极大地丰富了党的思想宝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思想体系全面系统,思想方法博大精深,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全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恢弘宽阔地构划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思想理论框架体系。
三、新时代: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郑重宣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对党和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的精准定位,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考量。深刻认识并准确理解这一重大判断,是我们全面领会和把握十九大精神的关键。
1、深刻认识新时代的重要意涵。
自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的主线,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发展方向看,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战略安排看,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发展任务看,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从发展目标看,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从发展定位看,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五个是”精辟概括了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明确构划出我们从哪里来、现在何处、朝哪里去,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目标要求的精准定位。
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上。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看,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各国发展实践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深刻认识新时代的新特点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矛盾是前行的动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进入新时代的客观基础和基本依据。从党的八大指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就是围绕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展开的。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我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文化需要也得到很大改善,但必须看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有更高需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必须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等。显然,如果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也不再符合实际。因此,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是对五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但归根到底是对人民期盼和向往的回应。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3、深刻认识新时代担负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推翻三座大山,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合时代潮流、顺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坚决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取得了全方位、开放性的巨大成就,推进了深层次、根本性的伟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呼唤未来。十九大从大会的主题“不忘初心”到“新时代”的特征,从“新矛盾”新判断到具体方略布局,都凸显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体现人民至上理念,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主线,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强调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四、新任务: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动员令,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决不允许自行其是、各自为政,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我们这么一个世界最大的政党,而且是长期执政的党,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党中央的绝对权威,那将一事无成,而且要乱套。我们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使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办好中国的事情。弘扬好的作风(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新时代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走进新时代的现实需要。
1、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领导地位持续巩固发展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是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三十年和建设三十年之后的伟大变革,“第一个三十年”是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统一指挥、动员群众、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三十年;“第二个三十年”是在“党政合一”的领导体制下恢复秩序、发展工业,集中力量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争取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三十年;“第三个三十年”是在“党政分开”和“党政分工”的指导思想下拨乱反正、培育市场、释放活力,不断解放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三十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 “第四个三十年”,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仅是党勇于承担领导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鲜活写照,而且表明了党能够根据时代形势的深刻变化,自觉调整领导方式的宏大魄力。
2、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领导作用全面发挥的现实迫切需要。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人民对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新征程的主动回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迫切要求在党的全面领导中发挥党把控宏观方向的定位功能,开辟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模式,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复杂严峻的风险和挑战迫切要求在党的全面领导中实现党团结各方力量的统筹功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破除一切顽瘴痼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为一切势力所动摇;利益藩篱的僵化固结迫切要求在党的全面领导中落实党平衡利益诉求的协调功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利益机制的调整,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树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建党治党的一条基本经验。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多元化,很大程度上冲击和影响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一些党员腐化堕落甚至坠入犯罪的深渊,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坚持党要管党,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严守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这个阵地。它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要求党员干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不动摇,进一步增强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的政治定力;要求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做到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于担当,在权力、金钱、美色上经得起诱惑。
2、坚持严管党员干部。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干部是党的执政力量,党员干部决定党的生命力和党的事业成败。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当前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在个别党员干部身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些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疏于管理,尤其是对一些领导干部的管理失之过宽。坚持党要管党,必须严格管理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要选好用好执政骨干队伍。它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以培养选拔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为重点,在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上下工夫,在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上下工夫,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要求党员干部勤于学勉于思,时刻用共产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时刻用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来警示自己,做到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3、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党的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近日,习近平就新华社一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做出指示,他指出,文章反映的情况,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再次表明“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摆摆表现,找找差距,抓住主要矛盾,特别要针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地改。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在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要力戒形式主义,以好的作风确保好的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始,全党上下纠正“四风”取得重大成效,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如:一些领导干部调研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调研现场成了“秀场”;一些单位“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难办”;一些地方注重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有的地方层层重复开会,用会议落实会议;部分地区写材料、制文件机械照抄,出台制度决策“依葫芦画瓢”;一些干部办事拖沓敷衍、懒政庸政怠政,把责任往上推;一些地方不重实效重包装,把精力放在“材料美化”上,搞“材料出政绩”;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将责任下移,“履责”变“推责”;有的干部知情不报、听之任之,态度漠然;有的干部说一套做一套、台上台下两个样。
我们要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查找“四风”突出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表现,采取过硬措施,坚决加以整改,务求取得实效;要坚持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以上率下、层层带动,继续紧盯元旦、春节等时间节点,从一件件小事抓起,坚决防止“四风”反弹,不断巩固柴河十年如一抓作风建设的成果。
4、严格执行党内法规制度。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根本。对此,习近平同志作出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著名论断。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的执政党,拥有巨大的执政资源和执政权力,制度对权力的约束监督不力,就很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不断出现。坚持党要管党,一要以严格的制度来约束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特别要提醒大家,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框架,成立中央、省、市、县四级监察委员会,同纪委合属办公,把检察院的反渎职、反贪污两项权力和人员合并到监察委,行使对所有公职人员的监督。由于森工系统没有人大,所以将来森工系统的所有公职人员办案权都要划归当地市、县监察委。大家要认清形势,主动适应,廉洁从政。二要学习遵守党章及党内各项法规制度。党章是党内的根本大法,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行为准则。
5、严惩各类腐败分子。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的鲜明政治立场,也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回顾5年前,全面从严治党,从改进作风切入,以落实八项规定破题,党中央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全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当时,许多人认为,这600多字的小文件怎么能够发挥大作用呢?5年后大家看到,小文件就管住了这个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此后,作风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的亮丽名片,而且还以党的作风转变引领了社会风气的转变。5年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问题线索267.4万件,立案154.5万件,处分153.7万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有5.8万人,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反腐败是个世界性难题,迎难而上的勇气,证明了我们党从来不讳疾忌医,回避自身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同志强调,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在当前形势下,反腐倡廉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态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坚持党要管党,必须严厉查处各种腐败现象,既没有“特区”,也没有“禁区”。它要求必须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一方面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无论涉及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另一方面要坚持惩治腐败不留“死角”,从基层党员干部抓起,从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抓起,重点惩治解决那些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并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基层党组织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意义重大。
1、发挥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界定党支部的职责任务,这是对党章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功能定位及职责任务的具体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新要求,这对从基础环节、基本任务抓起,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重视支部建设,发挥支部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毛泽东同志曾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强调支部是教育党员的学校,是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应当成为“坚强堡垒”,等等。党支部是实现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载体,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关键依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党在群众中的“耳目手足”。只有建强支部,使其承担起应有的使命和责任,才能把身边的党员、群众组织起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2、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
政治功能是党组织第一位的功能,体现我们党的阶级属性,也是保证基层党组织正确方向的重要要求。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突出政治功能,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党的意识、党员意识淡薄,不能承担起应有的使命和责任,甚至沦为软弱涣散党组织,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共性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弱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党组织重业务轻党建,重经济发展轻意识形态工作,有的领导班子不团结,组织软弱涣散,与群众有距离,缺乏服务意识等;“虚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党组织工作脱离实际,形式化严重。有的党组织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三会一课”等党的好传统走了样,甚至被抛到一边;“边缘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党组织出现空缺、空转等现象,有的党务工作无人管、没人抓,还有的经费短缺、人才流失严重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使党的主张、决定等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
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的观念,努力化解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首先,加强考核监督,坚持和创新“三会一课”制度,实现基层党组织工作内容由“虚”向“实”转化;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要求,防止制度成为摆设,真正把“三会一课”制度作为提升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制度化的有效平台。其次,突出政治功能,加强政治建设。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要切合实际、贴近群众,不断强化党员的党性教育,引导党员敢于同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思想作斗争,以此加强组织力和领导力,做到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认真执行党的决定,有效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最后,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服务意识,调动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改善党群关系,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3、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要求党员将自己的行为与党章的要求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党员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为此,要抓实基层党支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以此带动广大党员发挥作用。优化激励机制,运用荣誉、情感等方式,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应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民主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等方式查摆党员问题、剖析原因、找出改进之策;定期组织开展高质量的“主题党日活动”,以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增强行动自觉。
思想上,须加强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坚持用党章党规约束党员、干部言行;制度上,严格考核制度,定期对党员和党组织进行考核,根治“软骨病”;组织上,对于不合格党员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开展批评教育,促使其改正提高,建立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纪律上,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并加强纪律教育,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将严把入口、畅通出口相结合,把严格纪律与加强各方监督相结合,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4、全面落实基层党建“五项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依据党章关于基层党组织的8项基本任务,着眼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要贯彻好、落实好的五项重点任务。
一要宣传党的主张。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定、决议,特别是要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使党的意志、党的声音、党的要求及时到达基层,变成党员、群众的行动和力量。二要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办事,坚决执行上级和本级党组织决定及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三要坚持政治领导、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中,使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机衔接,良性互动,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四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倾力做好群众工作,在深入群众中了解群众的疾苦和诉求,在服务群众中解决群众困难和问题,在引领群众中成为“主心骨”和“领路人”。五要把基层党的建设融入中心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开展党的工作,不搞“两张皮”,以党的建设成效推动和保证各项改革发展任务落实落地,见到实效,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 “打铁必须自身硬”,两字之差,表明我们党对“自身硬”的要求标准尺度更加提高、更加严格。必须自身硬,彰显党性修养,必须严格锤炼;蕴含先进本质,必须严格做到;体现做事基础,必须砥砺夯实。
“自身硬”不是一点硬,而是全面过硬。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党员干部全面过硬,不但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过硬的理论水平、过硬的作风纪律、过硬的道德修养、过硬的廉洁自律,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技能、过硬的领导本领,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自身硬”才合格,才算真过硬。衡量考核干部要看多方面,诸如德、能、勤、绩、廉等,几方面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的同志幻想“一俊遮百丑”,只求单方面过硬,忽视全面过硬,此种降低标准的想法、作法是错误有害的。因为一个方面裂口子、出漏洞,便会殃及全身、毁灭全身。所以,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按照党的要求坚持在各方面磨砺、全方位打造、全面化发展,真正打造成全面过硬的人才,从而有能力、有作为、有担当,以自身实实在在的硬气,赢得扎实履职的底气。
“自身硬”不是一时硬,而是始终过硬。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这个始终过硬,就是从头到尾一直挺起脊梁,挺直腰板,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做人做事,生命不息,硬度不止。有人开头硬,几度磨砺,便圆滑起来;有人硬了一阵子,招架不住“温水煮青蛙”,便中招入套;有人表面硬,一遇真阵势,便偃旗息鼓。在过硬的问题上,没有“差不多”,只有强中强,时刻不得歇脚松气,必须锻造不停。党的十八大以来,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打虎”“拍蝇”,巡视问责,成效显著。但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要经得住“四大考验”、摆脱“四种危险”,把党真正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需要每个党员更加注重理想培塑、党性锻炼、品德修养。
“自身硬”不是终点站,而是起跑线。自身硬起来,是打底层、做基础的工作,目的是要带领群众干事业。不但要洁身自好,还要兼济天下;不但自己要底气十足,更要带领群众正气充盈。要亮出肩膀挑担子,攻坚克难干事业,全心全意为民谋福利;要拿出姿态,迈开双脚,深入基层,撸起袖子加油干;要擦亮身份,敢于站高处振臂呼,善于干实处做榜样。每个党员都要时刻提醒自己,牢记自己的使命,端正自己的作风,提高言行标准,树立良好形象,让群众从我们身上去感受党、热爱党、跟党走。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更加远大,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风险挑战也更多,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标准也更高。只有以“必须”的要求做到自身硬,“扣扣子”“撸袖子”“钉钉子”,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担当起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
“打铁必须自身硬”,是新时代的要求,当为自觉行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必须自身硬”常态化;始终保持制度、纪律、规矩上的坚守,把“必须自身硬”内心化;在实践中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把“必须自身硬”行动化,时时刻刻常用功,里里外外都过硬,必然受到党和人民的欢迎。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党必将会被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五、持久深入地做好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
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紧紧抓住关键处和着力点,带着坚定的信念学,带着深厚的感情学,推动学习贯彻往实里走、往深处走,真正把十九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加坚定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持续保持高涨的热情、洪亮的声音、浓厚的氛围,推动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让十九大精神深入林场、机关、校园、社区,滋润每一名干部群众的心田。要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政治热情不断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实际工作成果来检验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成效。
(一)在“学”字见真功
从南湖红船到复兴巨轮,中国共产党“创业”96年,依然风华正茂,始终成为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这清新蓬勃的生命力、澎湃不息的创造力,所从何来?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学习,被称为影响党运、国运的“隐性杠杆”,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秘密武器”,也是吐故纳新、事业向前的一条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本身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结果。96年学思践悟,相继诞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照亮我们党接续奋斗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看作“破解世界性和时代性难题的新钥匙”。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来一个大学习”,首先要在学懂上下功夫。
学懂,就要学深悟透。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并勉励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习十九大精神,首先要精读原文、掌握思想原旨,深刻理解其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站位。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相结合,坚定“四个自信”,夯实以学固本、以学兴业的“看家本领”,以理论上的丰厚成熟确保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将思想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避免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在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谋划发展、制胜未来。
学懂,更要学以力行。十九大精神的生命力在于植根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曾用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历史教训告诫全党,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不能学和做“两张皮”。我们以新作为检验学习成效,瞄准改革发展的难题、美好生活的靶心,磨炼担当的“宽肩膀”,砥砺成事的“真本领”,让新思想化作新征程上的奋进伟力。
(二)在“通”字见真章
一本《共产党宣言》传到中国,毛泽东同志前后读了57年。他说,“每年都把《共产党宣言》读几遍”,重要的地方画上竖线、横线、曲线、斜线、三角、方框、问号和圈、点、勾、叉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一个“通”字,承上启下,不可不为。其要义就是,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部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搞形式主义、实用主义。
(三)“实”字见境界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效果如何,能否帮助大家在思想上“拨云见日”,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当好学懂弄通、做实笃用十九大精神的排头兵,重在以实干推动发展、赢得未来。
实干,是有思想的干、有目标的干、有方向的干。具体到柴河局,我们就是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坚持打牢党建基石,引领新航程。
一要从严抓党建。从严抓“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和作风整顿。按照“全覆盖、常态化、重创新、求实效”的要求,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六个结合”:与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和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与从严管理党内政治生活结合起来;与强化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创建结合起来;与机关作风整顿和常态化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与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好总局工作会议、“平山会议”精神结合起来;分类搭建“做”的平台,开展好“十个一”活动,建好党员突击队、先锋队、志愿队、服务队,将党的组织建在一线,党员作用发挥在一线,建强党建阵地、打造一线壁。通过持续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和作风整顿,着力解决基层党建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效果不好等问题。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个作用”,加快林区改革转型发展步伐。
从严抓党组织基本制度执行和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按照开展“基层党组织基本制度执行落实年”活动的部署,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常态化”的工作要求,与“两学一做”和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创建有机结合,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对照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抓好整改落实,确保整改任务目标如期完成,各项基本制度规范执行,使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在各级党组织得到有效落实,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常态化机制,形成重制度、讲规矩、守纪律的思想共识和浓厚氛围,带动基层党建各方面工作严起来、实起来、硬起来。
从严抓党内政治生活管理。要认真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使之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和铁律。严格按照《‘三会一课’全程纪实管理办法》和《党员组织生活日制度实施细则》,抓好“三会一课”制度和党员组织生活日制度的落实,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行“支部主题党日+”、“固定党日+”活动,做到年有计划、月有方案、次有主题,有创意、有磁力、接地气、个性化、重实效,事前有审核、事中有纪实、事后有考核,有序常态长效开展。建立健全质量评估考核机制,加强跟踪督导检查,确保党内政治生活经常、严肃、认真、规范。
从严抓党员队伍管理。按需施教,围绕本单位工作中心、工作大局、工作重点,结合党员干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作风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不断创新学习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真正使党员干部受教育、提素质、强本领。从严管理,结合党员基本信息统计,对每名党员建立“电子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严格党员日常管理,跟进落实党员管理措施,全面推行党员“记实卡”和“积分考核制”管理;把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落实到勇担当、做表率、“加油干”上;把离退休党员、困难党员的教育管理体现到政治关怀、生活关心上,实施“一对一送学”、“一对一家庭医生”“一家一策精准帮扶”的暖心工程,使每名离退休党员、困难党员都能聆听到党的声音,感受到党的温暖,使他们退休不褪色,发挥余热;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专人专责定期联系制度,通过现代网络信息化手段,将其纳入组织生活,确保“流动不流失”。
二要务实抓党建。各级党组织要在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掌握实情的基础上,找准党建工作的切入点,把握党建工作的立足点,抓住党建工作的关键点,使基层党建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合拍。
紧贴中心抓党建。各基层党组织在抓党建工作时,不能把经济工作对立起来,既不能离开经济建设单纯抓党建,又不能以抓经济代替抓党建,党的建设必须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要把基层党建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大局中,统筹谋划,通盘考虑,使基层党建工作与全局中心工作思路相一致、工作目标相协调、工作部署相呼应,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我们要自觉地把基层党建工作放在加快转型发展的目标中去研究,放在建设“五新柴河”的目标中去思考,放在局党委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中去安排。要坚持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同奖惩,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指导、推进、考核和同奖同罚机制,做到两个目标同向、两种成效同要,找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确保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同步推进。
紧扣重点抓党建。各基层党组织要带领班子成员善于观大势、抓大事、议大事、抓重点,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来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四个确保”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上找准位置,履职尽责,推动本单位全面履行好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具体来讲,就是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策部署的不折不扣落实,确保改革管理转型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确保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确保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两个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建工作优势,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产业转型、“双创”和全员营销、扶贫脱贫攻坚、社会治理创新等重点工作中,把民心、民力、民智汇聚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凝聚到改革发展的主阵地,通过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来检验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效,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四个确保”作为检验自身工作的重要标准,努力做到基层党建工作与全局重点工作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紧跟服务抓党建。党建工作不能“空对空”,要与经济工作和单位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各基层党组织要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针对本单位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用好用活各种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活动载体,努力探索党建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新形式、新办法和新途径,寻找服务载体,扩大服务内涵,拓展工作层面,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党组织的声音、有党组织的活动、有党组织的形象,既推动经济的发展,又激发党建工作的活力,更好地保障柴河林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要创新抓党建。创新思路抓党建。突出行业和单位特点,聚焦重点难点热点,不断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创新、规范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创新、强化基础组织功能创新、服务发展服务群众创新,使党建工作在全面规范中增强活力、吸引力,提升影响力,实现党建工作科学化、实效化、特色化、品牌化。
创新载体抓党建。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深入开展“三建五争五实五创”活动为重点,创新活动载体。基层党组织在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上做文章,分类分层开展“特色党建”创建工作。利用零散时间和业余时间开展的“工间党课”“林间党课”“车间党课”“一杯茶谈心谈话”等灵活多样、新颖务实的活动,打造各具特色的党建品牌,推动党建活动常态长效开展。
创新手段抓党建。广泛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现代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建立流动党支部、网络党支部、微信党支部、党员教育管理QQ群和微信群,引入“微党课、微解读、微事迹、微心得”的掌上互动学习模式,实现教育定点灌输向互动交流的转变。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党员学习教育、党费缴纳、谈心谈话、组织生活、关爱服务等活动,扩大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范围和效果,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规范、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2、坚持生态优先,激活生态效益。
守住生态红线,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正确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促进生态质量、产业发展、职工群众收入的同步提升,在发展方式上探索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转变,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林区为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森林食品加工业规模化、森林生态旅游业特色化、林内经济产业化,促进经济转型和富民强局共同发展。
做大生态文章,把生态旅游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充分挖掘‘一山一湖’资源潜力,创新景区管理,提升品牌影响,打造四季旅游新格局,建成集森林旅游、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为一身的综合性森林旅游风景区,努力打造“森工旅游产业转型样板”。借助威虎山厚重的文化基因,打造以抗联、剿匪红色文化和东北民俗特色文化为主题的威虎山生态文化品牌,提升森林生态城镇文化底蕴和功能品位,以文化软实力增强影响力,唱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好声音。
发展生态经济,突出“威虎山”生态特色,以推动转型发展为核心,以生态文化理念为引导,通过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互动互促的有益探索,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生态生产力,实现生态的经济价值,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好“生态+”的文章,加速释放森林、冰雪等丰富自然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森林食品、森林生态旅游、高端养老等绿色生态产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国家全面走进新时代贡献力量。
3、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增进民生福祉。
我们要抓住林区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服务民生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行便民服务举措,把“满意”写在百姓脸上,让每一个林区人在奔向美好生活的路上都不掉队。保障职工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增加职工群众经营性收入;加强美丽柴河建设,提升绿化、美化、亮化的品位和“宜居环境”质量,争取绿色生态林场全覆盖;抓好林区就业再就业,加大再就业技能培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发展林下经济,满足就业转岗需要;继续完善林区社会保障体系,落实扶贫措施,精准扶贫脱贫;继续改善办学条件,保障中小学标准化升级和林区教育发展需要;提升医疗保健水平,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强化社会管理职能,推行“快餐式”、“保姆式”、“造血式”、“亲情式”服务,努力打造“最多跑一次”和“四零”承诺服务模式,全面推行错时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项目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打造居民大事不出社区、小事不出网格的便民服务圈,让山里人过上城市人生活。
迈上新征程,伟大梦想召唤我们奋斗;站在新方位,光明前景激励我们前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永葆精气神,锤炼真本领,秉持使命自觉,将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更坚定的信念、更勇毅的担当、更磅礴的动力,乘势而上勇立潮头,奋力谱写柴河林区改革转型发展的新篇章!